一滴滴平凡的水,汇聚成了汪洋大海;一颗颗平凡的石头,堆砌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平凡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轰轰烈烈,用平凡的一点一滴,谱写出了不凡之曲。
“铁人”女书记为社区防疫跑细腿
手机24小时开机,连续两个多月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今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亦城茗苑社区党支部书记贾红霞成为同事们眼中的“女铁人”。在这条基层防控战线上,她心系社区、情系居民,始终带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让自己的足迹遍布社区每一寸土地,给社区居民守护好健康平安之门。
亦城茗苑是经开区人才公租房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人口多、管理难度大、任务压力大。为快速准确地做好防控,大年初一举家团圆的热闹时刻,她就带领服务站11名社区工作者迅速投入工作,用电话排查和入户排查的方式,夜以继日地对社区2000多户居民、6000多人和21家沿街商铺的信息进行摸排,掌握居民和商户的信息和去向,为接下来的精准防控打好基础。
在大家眼里,贾红霞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而她也仿佛有用不完的精神头和解决问题的点子。面对居民的恐慌、紧张情绪,她发挥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请来社区的在职党员刘红梅医生共同成立了邻里守护者团队,为居家隔离人员做义诊、做心理辅导,化解居民的紧张情绪;考虑到居家观察人员不能出门,她又组织“双楼门长”志愿者组建“邻快送”服务队,开通微信线上预约,为居家观察人员提供服务,让大家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社区推行“双楼门长”制后,她又带领团队“向前一步”未诉先办,每日跑前跑后为居民解决各类烦心事200余件;有入境人员返回社区,她又第一个穿上隔离服,不分昼夜连轴转,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
社区防疫工作需要的不只是体力,还有脑力。为提高防控工作效率,贾红霞和团队集思广益,采取了线上扫码登记的方法,并将登记提示语和二维码打印后张贴到宣传栏,方便返京人员向社区报到登记并逐个电话联系沟通,了解身体状况和返京情况,多渠道做好排查工作。紧接着,又推出了“三个三”工作法,实现了防疫知识、人员联系、社区消毒“三个覆盖”,对进入人员一律测量体温、访客人员一律登记、一律询问离返京情况的“三个一律”,和对人员管理、工作流程、防控沟通的“三个标准化”。
为方便开展工作,贾红霞几乎把家安在了服务站。而整日操心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她,却没来得及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时间不分昼夜地连续工作,她在一次去执勤门岗的路上下楼梯时突然眩晕,一下子摔倒在了楼梯上,造成右手腕拉伤,被大家紧急送往医院。但就在同事和社区居民为她担心时,她却还不忘与返京人员和居民通过电话和微信聊天谈心,让他们安心在家,积极配合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居民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这是贾红霞常放在嘴边的话。也正是这种工作态度,一连几个月下来,社区的疫情防控机制越来越完善,问题越来越少,而她则整个人都变瘦了,双腿也跑细了,不过,让她欣慰的是,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社区至今保持着“零感染”和“零疑似”的“双零”的良好形势。
偶尔有居民问她:“特殊时期每天在社区里外跑来跑去,接触那么多人不害怕吗?”她笑笑说:“怕,但守护大家是我的责任,所以一想到多付出点就能让你们的健康多些保障,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融媒体中心记者于晓玲
“硬核”老班长带着止痛药巡逻
“我是一名老班长,这个时候更要给年轻人做好表率。”这是疫情以来,冲锋在前的宋福林发自肺腑的话。
56岁的宋福林是经开区的一名巡防员,年轻时出过一次车祸的他,腿部一直还残留有隐疾,时不时的腿就会犯疼,所以,他的兜里随时都装有止痛药。在这样的情况下,疫情突然袭来的时候,他的车轮和足迹遍布辖区的繁华区域、主要道路、重点部位、潮汐点位,盘查核录可疑对象、清整维护秩序、帮助困难群众…这样的日常,他坚持了好几个月。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大量人员开始返京,再加上季节性案件反弹,凉水河公园沿线由于巡查路线长,又与通州马驹桥交界,以治安隐患突出“著名”,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到这个地方巡查,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宋福林,为了给年轻人做好表率,他自告奋勇地揽下了凉水河公园沿线的巡查任务。此后,每日三次清查工作成了基础必备,“记得最晚的一次盘查完已经是夜里11点了”。夜里的凉水河灯光比较昏暗,这对白天已经沿河巡查6公里、而且腿脚本就不太方便的宋福林来说是个挑战。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最关键阶段,为确保区域安全,巡逻大队投入大量人力到街面巡逻中,但是紧缺的警力却成了问题,巡防大队将巡逻警力临时调整为两班运转的勤务模式。
调整后,宋福林依然选择坚守在时间最长、最难熬的巡逻岗位上,每日岗前对出勤的每名队员测量体温,安排车辆人员街面巡逻、组织消毒、沿河清查……一天24小时,宋福林有22个小时都在巡逻的队伍里。
宋福林虽然嘴上说着不辛苦,但这样的任务量对于一个将近60岁的人来说,辛不辛苦巡防大队的人都看在眼里,“只要疫情能够控制住,自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这是采访最后,宋福林发自肺腑的话。
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娜
“乖乖女”社工勇当基层防控“排头兵”
一头及肩短发,一身休闲运动装,说话办事嘴快腿勤,开得了小汽车也驾驭得了电动三轮车。金地格林社区居委会社工董晶,给人的印象是干练和风风火火,在她小小的身躯下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在今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为社区居民安全建起令人安心的温暖港湾。
将时钟拨回到大年初二,那天正在办公室值班的董晶突然看到工作群中发的通知:因疫情防控全体工作人员即日起停休,返回工作岗位。这让她原本想踏实陪老妈过一个欢乐年的计划瞬间被打破。她的妈妈今年67岁,因常年体弱多病,生活起居需要家人照顾。放心不下母亲,但又不想当“逃兵”,这位孝顺的女孩把对家人的思念埋在心底,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从大年初三开始,便加入到了这场防疫攻坚战中。
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在工作人员少、防护设施不足的情况下,董晶和同事们当起了守护社区居民的“排头兵”,迅速对社区1755户展开网格化地毯式排查。张贴海报、入户发放告知书,让辖区居民及时了解疫情和防控知识,做好预防工作,督促居民少出门、不聚餐、佩戴口罩……每天,董晶不仅要和同事们一起完成疫情防控的基本宣传工作,还要通过电话登记的方式对社区出京、返京人员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湖北返京人员每日进行情况追踪。由于办公室电话不够用,她主动将个人手机号在微信群中公开。“这样一来,我就能第一时间掌握到更多居民动态了!”相较于额外支付的电话费,她更在乎的是社区防疫工作的安全网是否织密织紧。
不过,这些相较于电话摸排中遇到的困难并不算什么。原来,在电话摸排社区人员情况过程中,董晶和同事们时常会面对一些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记得有天晚上,她刚回到家中吃上一口热乎饭,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于是,她赶紧放下碗筷接了起来,听筒那头的气愤也径直传到了耳朵里。“喂,我跟你说啊,我们家报纸因为小区封闭管理送不进来了,很不方便,你赶紧想办法解决,不然我就投诉你们。”面对突发情况,董晶没有害怕也没时间觉得委屈,而是一遍一遍耐心地解释和安慰居民,希望能在特殊时期彼此多些支持和理解。
之后的工作分工中,她和其他三位同事一起被分配到专班组,主要负责各类数据和报表的统计上报工作,为了保证上报数据的真实准确,在填写每一个数字之前她都会和专班组的同事进行大量的数据搜集。办公室时常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楼上楼下来回穿梭,那是董晶在为某个数据而奔走的场景。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返京高峰也让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董晶也被抽调到值守组,完成每天4小时的岗位值守,对小区进出行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对返京人员进行信息登记。持续的工作让她变得疲惫,嗓子也发了炎,但为了不病倒、不请假,第一天站岗的她在羽绒服外面又套了一件厚重的棉服,还在身上贴了4个暖宝宝,从来不爱喝水的她也随身带上了保温杯。
疫情在前,责任在肩。她说,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预备党员,她理应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居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在前、干在先,为居民们守好家园安全。如今,社区的常态化防疫工作仍在继续,她也继续活跃在各项社区工作中,带着一如既往的微笑为居民们服务。
融媒体中心记者于晓玲
岸田文雄再次成为日本首相;加拿大鹅千元口罩;优酷爱奇艺被约谈;豪车女司机醉驾找“yu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