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在凉山」互联网+非遗 布拖63岁银饰非遗传承人开起了网店_1

xiaofeng
「脱贫攻坚在凉山」互联网+非遗 布拖63岁银饰非遗传承人开起了网店

63岁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向大家展示他亲手制作的银酒壶

「脱贫攻坚在凉山」互联网+非遗 布拖63岁银饰非遗传承人开起了网店_1
(图侵删)

四川新闻网凉山10月27日讯(记者刘佩佩陈淋摄影报道)10月27日,在布拖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63岁的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正在专注的打造银饰。他12岁跟随父亲学艺,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彝族银饰工艺传承,目前,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已经达到30多个,还开起了网店,将彝族银饰买到全国各地。据介绍,布拖县地处凉山州东南部金沙江流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火把节、阿都高腔、口弦、银饰……各具特色的文化让布拖充满了魅力。

据了解,布拖县从2005年启动非遗保护工程,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银饰制作技艺、口弦制作技艺)、省级名录10项、州级名录10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6人,州级传承人16人。非遗工程的开展,不仅保护了当地独有的文化,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以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为例,目前布拖全县开设商铺的银匠共68户,从业人120余人,年销售额近3000万,利润约400万元。“当地百姓靠自己的双手脱贫增收。”

美丽的布拖彝族银饰

银饰非遗传承人带出30多个徒弟保护了文化还带来了增收

“我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有30多个,现在都能独立制作银饰了,日子过得比我这个师傅还要富裕。”10月27日下午,在布拖县银饰一条街,银匠们各自忙碌着,打制银饰的每一小锤,都是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奋斗。63岁的勒古沙日是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他12岁便跟随着父亲学艺。勒古沙日很有天分,学艺半年后就已经可以独立制作了。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银饰工艺的传承,他的儿子、孙子以及亲戚都变成了他的徒弟,跟着他学手艺。让勒古沙日欣喜的是,他不仅传承保护了文化,还带着身边的人一起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作为银饰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布拖县。前不久,就有一位慕名而来跟着勒古沙日学艺的广州人。同时,受益于布拖县非遗保护工程的开展,勒古沙日带着彝族的银饰制作技艺走出了布拖县,到全国各地参加与非遗相关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魅力。

而更为可喜的是,勒古沙日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开起了网店。借由智能手机,勒古沙日还有很多远程学员,他会把一些银饰的设计图、制作模板等内容发给学员,打破了空间的局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

据介绍,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誉,银饰已经融入到布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酒具、餐具、配饰等等。其中配饰与阿都彝族服饰的完美结合让布拖县的姑娘们美丽独特。每当有重大节庆时,布拖县的彝族姑娘们就会穿上彝族服饰,戴上银头饰、银胸牌、银领饰、银耳链,一起跳舞,场景美如画。

布拖彝族银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形态各异,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这些古朴大方、色彩鲜艳、巧夺天工的银饰制品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保护利用好布拖彝族银饰民间工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促进布拖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视频:布拖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

63岁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向大家展示他亲手制作的银酒壶

四川新闻网凉山10月27日讯(记者刘佩佩陈淋摄影报道)10月27日,在布拖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63岁的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正在专注的打造银饰。他12岁跟随父亲学艺,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彝族银饰工艺传承,目前,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已经达到30多个,还开起了网店,将彝族银饰买到全国各地。据介绍,布拖县地处凉山州东南部金沙江流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火把节、阿都高腔、口弦、银饰……各具特色的文化让布拖充满了魅力。

据了解,布拖县从2005年启动非遗保护工程,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银饰制作技艺、口弦制作技艺)、省级名录10项、州级名录10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6人,州级传承人16人。非遗工程的开展,不仅保护了当地独有的文化,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以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为例,目前布拖全县开设商铺的银匠共68户,从业人120余人,年销售额近3000万,利润约400万元。“当地百姓靠自己的双手脱贫增收。”

美丽的布拖彝族银饰

银饰非遗传承人带出30多个徒弟保护了文化还带来了增收

“我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有30多个,现在都能独立制作银饰了,日子过得比我这个师傅还要富裕。”10月27日下午,在布拖县银饰一条街,银匠们各自忙碌着,打制银饰的每一小锤,都是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奋斗。63岁的勒古沙日是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他12岁便跟随着父亲学艺。勒古沙日很有天分,学艺半年后就已经可以独立制作了。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银饰工艺的传承,他的儿子、孙子以及亲戚都变成了他的徒弟,跟着他学手艺。让勒古沙日欣喜的是,他不仅传承保护了文化,还带着身边的人一起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作为银饰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布拖县。前不久,就有一位慕名而来跟着勒古沙日学艺的广州人。同时,受益于布拖县非遗保护工程的开展,勒古沙日带着彝族的银饰制作技艺走出了布拖县,到全国各地参加与非遗相关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魅力。

而更为可喜的是,勒古沙日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开起了网店。借由智能手机,勒古沙日还有很多远程学员,他会把一些银饰的设计图、制作模板等内容发给学员,打破了空间的局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

据介绍,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誉,银饰已经融入到布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酒具、餐具、配饰等等。其中配饰与阿都彝族服饰的完美结合让布拖县的姑娘们美丽独特。每当有重大节庆时,布拖县的彝族姑娘们就会穿上彝族服饰,戴上银头饰、银胸牌、银领饰、银耳链,一起跳舞,场景美如画。

布拖彝族银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形态各异,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这些古朴大方、色彩鲜艳、巧夺天工的银饰制品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保护利用好布拖彝族银饰民间工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促进布拖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彝族银饰搭配彝族服饰让彝族姑娘格外美丽

金竹变身竹口弦惊呆众人阿都高腔唱出彝家新生活

你能想象,用一根不到10厘米粗的金竹,制作而成的小小竹片,能变身成为口弦,吹出动听的弦乐吗?在布拖县,心灵手巧的竹口弦艺人,就创造了这样原生态的民族音乐。

口弦是中国乐器中体积较小的一种,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乐器。布拖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口弦,别具一格。当地一位竹口弦民间表演艺术家介绍,做竹制口弦的竹子必须是金竹,而且是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金竹,因为其他竹子在制作过程中很容易开丝。在制作过程中,竹制口弦的要刻制成相似风琴簧片样的乐器,一般长15厘米左右,宽1厘米多,形如短剑。而竹制口弦的音因片数的不同而不同,但它的每个音又可以通过演奏是嘴型的变幻和用气方式尔产生其它的音高,使竹制口弦的音域大大增宽了。2片的其中一片基本音为宫音,另一片基本音为为商音;3片的基本音为宫、商、羽。

后来,随着铜的出现,当地百姓又制作出了铜口弦。由于材质不同,两种口弦发出的音也不相同。这位竹口弦民间表演艺术家谈到,若以男女声音来形容,竹口弦的音要粗一些,更像是男声;而铜口弦声音更清亮一些,像是女声。

10月27日中午,在布拖县文化馆门口的广场上,为了让前来采访的网络扶贫凉山行媒体团记者一饱耳福,两位竹口弦民间表演艺术家带来了精彩的现场演奏。时而高亢明亮,时而富有节奏韵律的竹口弦表演,惊呆了众人。

而在布拖,不仅有原生态的民族乐器竹口弦,还有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唱腔——彝族阿都高腔,它高亢嘹亮,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布拖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布拖彝族阿都高腔演唱的民歌,是布拖阿都彝人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记录,民族精神、人民思想感情表达的重要手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在在布拖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一位匠人正在打制银器。

美丽的彝族银头饰

布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品

布拖阿都彝族传统服饰

穿着阿都彝族服饰的美丽彝族女孩

布拖阿都彝族传统服饰

布拖阿都彝族传统服饰

布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出的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

“心无旁骛创新创造,努力实现产业报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_1

A股2024年首份半年报出炉!中金辐照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1.08%

英男子20年不断骚扰邻居 居民办派对庆其入狱

上蔡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已成立工作专班,在全国范围内重新遴选优秀设计团队

东航空难|民航局:将尽快搜寻黑匣子并开展数据分析

前田敦子宣布怀孕后首亮相 不愿被说奉子成婚

中国日报网评: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4G用户达10.5亿 今年将如期取消流量“漫游费”

国家医保药品新增70个 救命药开出平民价

主要指标回升明显 经济运行继续恢复向好

【领航新征程】生态美携手百姓富,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

「脱贫攻坚在凉山」互联网+非遗 布拖63岁银饰非遗传承人开起了网店_1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知音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