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湖北省红十字会终于公布了第一批捐赠物资的使用情况。在公布的明细中,1.6万只医用口罩给了莆田系民营医院,而抗战在一线的协和医院却只分配到3000只口罩,且并未注明是否为“医用口罩”。
如此让人看不懂的“分配”很快在网路端引发热议。据公开信息显示,武汉仁爱医院是标准的莆田系民营医院,不在这次肺炎疫情的征用名单中,也不是发热门诊定点单位。而真正身处抗疫情一线的协和医院却仅分到3000个口罩,令人疑惑。
随后,湖北红十字会做出回应,“N95口罩36000个”更正为“KN95口罩36000个”,其流向“武汉仁爱医院1.6万、武汉天佑医院1.6万”更正为“武汉仁爱医院1.8万个、武汉天佑医院1.8万个”。而对为何分给民营医院的口罩,则解释称KN95口罩不能用于新冠肺炎治疗定点医院一线医护人员防护。
无论是简单的数据统计错误,还是不适用一线即分给民营医院的粗暴逻辑,湖北红十字会的说法怎么看都充满漏洞,难以服众。
疫情面前,口罩供应紧张,很多地方出现一个难求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对于捐赠的口罩信息披露出现错误,如何确保一线的口罩分配不是一笔灯下黑的“糊涂账”?如果分给民营医院的口罩“不适用”,那分给协和医院的口罩“未注明是否医用”又是怎么回事?对于以整形、生殖疾病为主营业务的莆田系医院,通过求助为何就可获得如此数量巨大的口罩?
流转的效率、分配的公平,是考验专业度的标尺,也是构建信用的砝码。按照专家的说法,由于现阶段政府指定接受捐赠的慈善组织以官办为主,接受捐赠主体不足、人员配备不足、能力与经验都欠缺。由于行政色彩浓,这些慈善机构既没有动力主动募款,又难以保证有效率地使用善款,或让让善款保值增值,因为它们缺乏竞争压力。公开的募集没有形成市场,自然不会对公众负责,长期如此就造成了内部问责机制的脆弱。
公众情绪激昂的底因始终在于信任的脆弱。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至今,包括湖北省红十字基金会、武汉市红十字基金会在内,多次陷入舆论风波,也从侧面暴露了慈善的系统性短板和技术性障碍。进入并穿透广泛弥漫的不信任情绪,站在制度运作的技术层面观察并发现问题,从正面的角度理解,也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发现真实的慈善堵点,才有可能寻找共识,并寻找重建信任社会的良策。
危难面前,慈善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莫大的暖意。守住这份暖意,需要适时敞开民间行善的大门,当前社会捐赠已成为医院物资供给的重要补充,应该让更多主体和民间力量加入到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中来。慈善通道的开放与疏堵,刻不容缓、事不宜迟。只有如此,一个透明、公正、专业的绿色慈善业才有机会崛起。爱与希望,才是真正的希望。
北京商报评论员陶凤
国家邮政局:2021年建成快递服务站11.5万个 智能快递箱投递率达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