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的影响,目前北京地区已经暂停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复课安排。高度依赖子公司学大教育贡献营收的紫光学大也面临严峻考验。截止6月30日,学大教育在北京地区的所有线下培训中心仍未开业,这也为紫光学大即将发布的中报业绩埋下了伏笔。
根据紫光学大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亏损达到1603.43万元,同比下降735.07%,这已是近三年单季度业绩冰点。目前,紫光学大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并且背负着回归A股的巨额债务。而直到2019年,学大教育才开始发力线上教育,面对已经出现多家估值在百亿美金左右的在线教育头部机构,紫光学大是否做好了应战准备?
根据东兴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显示,学大教育在私有化回归A股时,上市公司为收购学大向当时的控股股东紫光卓远借款23.5亿元人民币,该笔债务拖累了业绩。2016年,学大教育被银润投资完成收购,并更名为紫光学大。尽管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关注,但紫光学大的经营业绩一直乏善可陈。据某证券机构教育行业分析师王勉(化名)表示,“从这几年紫光学大的市场表现来看,他们整体的股票收入没有太多增长,利润也在被财务费用压制。”
2019年5月,学大教育将目光转向线上教育领域,推出了双螺旋的OMO战略。然而这一线下线上转向的收效并不显著,据紫光学大最新的年报显示,在线教育收入大约只占到总营收的1.3%。针对线上的成效不佳,学大教育的内部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大教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线下,目前全国有近600个校区覆盖在116个城市里。其在线上的铺陈发展更多是顺应趋势而起,且没有刻意在营销端发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紫光学大也在公告中提到,子公司学大教育在北京等部分省市的线下教学仍处于停滞状态,这将对业绩和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疫情对线下教培机构的业务冲击是巨大的,或多或少都造成了业绩下滑。但K12赛道的需求没有改变,学大教育主营个性化一对一业务,客户群体以初高中尤其初高三学生为主,考试需求刚性,线下转为线上后学员基本没有流失,客户的粘性较强。”同时,疫情也助推了线上教育的发展,学大方面的内部人士进一步表示。
疫情影响导致的线下培训机构不能如期复工和在线教育巨头们的迅速崛起,进一步抢夺了传统线下培训机构的生源。另一方面,学大教育的创始人正在回归主营业务。5月7日紫光学大发布公告,天津安特当日通过交易所增持后持股比达到23.94%,已超过紫光卓远(持股23.76%)成为了第一大股东。天津安特的实控人为学大教育创始人金鑫。5月19日公司公告,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同意聘任金鑫为上市公司董事、总经理。
“创始人的回归可以看作是紫光学大释放出的积极信号,而不管是从利益绑定或是管理秩序的维度出发,紫光学大都有望出现明显的边际拐点和边际改善。同时,管理层的变化也能给市场带来投资信心。”王勉说道。
但从业务角度来看,学大教育提出的OMO战略却难免遭遇行业同质化的窘境。事实上,早在学大教育之前,就陆续有线下培训龙头企业相继推出OMO业务战略,2019年4月,高思教育提出聚焦OMO新场景,随后精锐教育提出投入30亿做好OMO,2019年的5月,朴新教育的OMO模式也正式提出,甚至在今年4月底,朴新教育针对OMO的发展战略调整了公司的组织架构。
传统线下培训机构们正在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在线教育机构营销战异常火爆,头部效应显现。相较于线下教育模式,在线教育机构更容易全国布局并迅速占领市场。昔日的老牌线下培训机构学大教育除了要面对曾经的主要竞争对手们,还要面对代表新商业模式的在线教育独角兽们。拒不完全统计,在疫情之下,全国范围内陆续有线下培训机构倒下,但K12领域在线教育巨头们的的融资却热火朝天。截止6月30日,猿辅导、作业帮相继获得巨额融资,为暑期生源抢夺战备好了“弹药”。
但学大方面在回复记者时仍保持乐观态度:“我们和在线教育机构不在一个空间内,无论产品、交付、形式都不同,面向的也不是同一波客户。个性化1对1和在线机构班课营销思路是完全不同,节奏比会比班课慢。而疫情下我们在没有校区的地方,资源端增长了40%-50%。”
值得关注的是,东兴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提示了学大教育的债务风险:“目前学大教育对大股东的借款还剩15.45亿元,2020年一季度报中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97.8%,公司的债务风险很高。”在业务和财务双重承压之下,创始人的回归能否带领学大教育突围,值得长期关注。
北京商报沸点调查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