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刘斯文)12月9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简称《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答复指出,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应便于使用,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根据相关法律,学校的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文字,目前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已有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据悉,《提案》提及关于简化汉字“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的问题。教育部的答复介绍,自古以来,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演变趋势十分显著。简化字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汉字就有了简体形式。现行简化字通过搜集、整理、筛选千百年来在民间通行的简体字,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确定简化字体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后确定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体系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此外,文字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文字是记录、传递文化信息的工具,中华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认识繁体字的人不经过专门的古汉语、古代文化知识等的学习、培训,也一样读不懂古典诗文,不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同样,现在古典诗文都已经有简化字版,如果不经过专门训练,也一样读不懂。
针对“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一事,回复中表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昭晖认为,要想传承中华文化,我国中小学生还需要从多学科汲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他表示:“繁体字对文化传承有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多大,效果是不确定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机会去了解,可以去传承,未必需要通过教学的方式实现传承。
另据国家11个部委(局)组织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对全国阅读繁体字书报困难程度调查的数据显示,阅读繁体字书报“基本没有困难”和“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读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难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这表明,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
流浪汉嫌银行取款机声音吵 犯"起床气"砸机器发泄
回应吴保军离职 零跑汽车:劳动合同到期终止不再续聘,后续由副总裁李腾飞负责相关业务
教育部部署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 首批拟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