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郭诗卉)1月14日,市政协委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小东在参加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大智能包裹柜统筹规划和建设,推动智能包裹柜持续健康发展,是解决快递行业“最后一公里”投递问题的最优方案。但目前,智能包裹柜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智能包裹柜盈利模式不清晰、不稳定,智能包裹柜若想可持续发展,亟待政府明确牵头部门,建立智能包裹柜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将智能包裹柜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
王小东认为,目前,智能包裹柜的收入来源主要为:柜体广告收入、包裹揽件收入、向投递员收取的使用费、用户支付的超期使用费以及其他增值服务收入等,收入来源相对有限,难以形成稳定的现金流。与巨大的成本支出相比,这些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营,加上各包裹柜建设运营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烧钱补贴等种种乱象,造成智能包裹柜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王小东建议,政府明确牵头部门,建立智能包裹柜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将智能包裹柜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合理规划网点布局,推行业务备案监管,规范行业秩序,为智能包裹柜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政府部门指导下,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智能包裹柜业务发展规范,统一服务规范和收费标准,推动智能包裹柜建设方开放权限,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走集约发展模式。
智能快递柜在2012年萌芽,中邮速递易率先推出智能快递柜,在初期遭遇了很多的质疑和非议,但在包裹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年轻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智能快递柜已经成为末端物流配送能力的重要补充,各路资本企业竞相涌入该市场。
2015年6月,顺丰、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投资5亿元成立丰巢科技;2016年10月,中集e栈、上海富友收件宝、江苏云柜组成创赢联盟,形成了以速递易、丰巢和创赢联盟为主的三巨头格局;2017年7月,中国邮政集团与驿宝网络入股速递易,中国邮政以50%股份控股速递易,“国家队”正式进入智能快递柜行业……智能快递柜已然成为物流企业人手必备的基础设施。
国家邮政局2018年10月17日发布的《2018年9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快递企业与第三方创新末端投递形式,基本形成上门投递、智能箱投递、平台投递等多元末端服务体系,主要企业设立智能快件箱25万组,箱递率达到8.4%。高速增长的数据表明智能快递柜前期虽饱受争议,但后期已逐渐被民众所接受。
在众多布局智能包裹柜的企业中,中邮速递易、丰巢、近邻宝等企业是目前该领域规模较大的企业,但即便如此,现阶段还未有一家企业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找到盈利方式已经成为布局智能包裹柜企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净利润206.80亿元,同比增长116.7%
厦门航空通报“男飞行员在女厕偷拍女空乘”:已决定将其开除,并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