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阿拉尔市盐碱地:从“白茫茫”到“金灿灿”

xiaofeng
一师阿拉尔市盐碱地:从“白茫茫”到“金灿灿”

一师阿拉尔市盐碱地综合治理让万亩荒地变良田——

一师阿拉尔市盐碱地:从“白茫茫”到“金灿灿”
(图侵删)

从“白茫茫”到“金灿灿”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石继良通讯员牛海军、梁晓杰

职工驾驶深耕粉碎松土机进行作业(资料图片)。石继良摄

职工操纵的无人机给水稻施肥(资料图片)。石继良摄

农业专家对水稻进行测产(资料图片)。石继良摄

职工驾驶农机收割水稻(资料图片)。石继良摄

眼下,一师六团万亩连片耐盐碱水稻收割完毕,平均亩产突破570公斤,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实现盐碱地当年治理、当年种植、当年高产。

原来白茫茫的“不毛之地”,缘何第一年种植就长出了金灿灿的水稻,变成“米粮川”?带着疑问,笔者探寻一师阿拉尔市走好重度盐碱土壤综合治理之路的秘密。

改良土壤

含盐量从30‰下降到3‰

今年,一师阿拉尔市按照“兵团统筹、师市主导、团场配合、国企投资运营”的模式,构建“国企+民企+基地+种植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国有企业一师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与民营企业阿拉尔市禾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强强联手,将六团万亩盐碱地打造成粮食产能提升示范区。

“年初测算,土壤含盐量最少的在16‰,最高的超过30‰。这样的土壤根本种不出庄稼。要在盐碱地种出高产水稻,关键在压盐碱。”六团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郑建江说,“传统做法是靠人工深挖坑,然后回填稻草来打破板结层,改良土壤结构。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且难以大面积改良土壤。现在运用深耕粉碎松土技术,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今年3月初,一师阿拉尔市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用深耕粉碎松土机深耕60厘米,将土壤板结块横切旋磨粉碎成颗粒粉末状,将上中下土层的20%土壤垂直均匀混合,释放出土壤颗粒中的微量元素,活化土壤。土壤疏松后,盐碱可随灌水沉降到深耕层底部,避免土壤返盐返碱。通过广施农家肥和磷肥,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并用,有效改良土壤结构。

按照排碱需求,一师阿拉尔市科学合理布局排碱渠,构建完善的灌排体系。田地灌水,将盐碱通过深层土壤渗进渠里排走,经过5个月时间反复多次洗盐压碱,土壤盐碱量大幅下降。工作人员取样检测,数据显示,土壤含盐量为3‰,pH值为8.9,不但适合种植水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也完全适合。

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栽培副研究员吴向东说:“治理盐碱技术分为降盐减碱、活化土壤、增加土壤有益菌群,以促进植物抗逆生长。水稻本身就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在盐碱地改良当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师市100多万亩棉田曾经就是靠种植水稻来改良土壤的。”

选用良种

“以地适种”“以种适地”双向发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盐碱地种植水稻,选对品种尤为关键,要选择能耐盐碱、抗倒伏、抗病的良种。”吴向东说。

如何选择良种?这是与土壤盐碱治理同步要破解的难题。

过去,我国盐碱地治理“以地适种”占主导地位,即治理盐碱地以适应作物,对“以种适地”新理念,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则认识不深。新疆盐碱地治理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水资源,“以种适地”就成了必然选择。

针对盐碱地治理,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的方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新技术加持,给我们在两方面同时发力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是改善土壤盐碱性,另一方面是选择种植盐碱地适应性品种。通过双向发力,实现适生种植和土壤改良的相互促进,从而使盐碱地治理方式更加生态友好、绿色低成本且可持续。”吴向东说。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最终,六团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结合自身土壤和气候特点,将种植品种确定为新疆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耐盐碱品种“新稻36号”,该品种具有耐盐碱、耐寒、抗倒伏、抗稻瘟病等特性,是国家二级优质稻谷品种。

配套良法

专家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新疆光照充足,具备密植条件。一师阿拉尔市采用无人机“飞播”水稻,使亩株数达到30万株,是插秧种植数量的3倍,适度密植为水稻高产创造了条件。

除聘请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当“科技保姆”,提供种植全程科技服务外,六团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还聘请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新疆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授粉期、灌浆期提供技术服务。

今年7月,正值水稻拔节孕穗期,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南疆四地州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到六团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视察,看到长势喜人的水稻,专家们赞不绝口:“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开发盐碱地生产粮食具有巨大的潜力,如今这万亩盐碱地通过改良土壤、选用新品种,已成了‘米粮川’,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树立了典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进行水稻测产时,对盐碱地第一年种水稻平均亩产就能超过500公斤表示惊叹:“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离不开兵团人的全力付出。”

来源:兵团日报

黑龙江省呼玛县:抓预防保安全 积极应对汛情

鹤壁市淇滨区开展“绿书签·色彩的能量”主题教育活动

长春电影节盛大启幕 三十而熠华彩绽放

多闪上架各大应用市场

汽车自燃致他车报废 车主被判担70%赔偿责任

2018天津市河西区大数据产业创新峰会成功举行

圈重点!23部门联合发文鼓励民俗游、入境海岛游等8大旅游业态

匠心育茶!叶生“金花”香飘远

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开放之门

蚂蚁财富大动作!向香港耀才证券发起要约收购

「双流家医在身边、在路上」他是家医的好帮手,也是景山村民们的“暖男”

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圆满落幕 打造全民共享文化盛宴

一师阿拉尔市盐碱地:从“白茫茫”到“金灿灿”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知音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