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陶凤彭慧)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1月12日正式开幕,《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将接受审议。1月11日晚,在“一府两院”有关部门接受市人大代表询问和政协委员咨询活动现场,北京商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条例一旦通过,不仅将推动机动车排污监管登上一个新台阶,而且也将打破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在法规上的“零监管”现状。
当前,机动车污染排放成为北京细颗粒物(PM2.5)的首要来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的颗粒物与机动车排放量相当,污染不容忽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下称“条例”)1月15日将进行表决。随后,市生态环境局将围绕条例的表决结果召开新闻发布会。
数据显示,北京的重型柴油车约30万辆,这些车辆多用于长途运输,流动范围大、使用强度大、单车排放大,氮氧化物(NO2)和颗粒物(PM10)排放量分别占机动车排放的70%和90%以上,是本次立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李昆生进一步补充道:“针对多次超标的用车大户,我们也专门设置了一些条款,特别是对企业的负责人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重型柴油车都要上在线监控,要求排放数据实时上传,这不仅警示车主驾驶排放达标的车,与此同时方便执法人员精准发现超标车辆。
在严监管方面,条例也加大“注码”。李昆生指出,过去由于处罚额度较低,所以有的车主多次超标,尤其是重型柴油车,有的一年处罚几十次。而处罚加重以后,就能督促车主开排放达标的车辆,今后除了处罚额度提高,重者还要扣押驾驶证。
与此同时,在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方面,李昆生介绍,条例考虑对施工机械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包括严格登记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项工作在去年已经开始,但由于没有法律的支撑,条例出台前,即使不登记我们也不能作出相应的处罚,但条例如果出台,不登记可能就要进行处罚,虚假登记也会处罚。”施工单位的移动机械若进出场地,都得跟属地的生态环境部门报告,而且要求使用排放合格的设备开展工作。
从行业层面来看,非道路移动机械涉及很多行业,其中就包括叉车、拖拉机、民营航空、机场摆渡车等各种业态。“即没有在正规的交通道路上行驶,不用遵守交通法规的车辆,但这些车辆又能实现道路移动车辆所不能实现的很多功能。”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乙铭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张乙铭介绍,目前,北京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方面,还属于法律监管层面的空白区域。但按照2018年pm2.5源解析来看,这类车辆的排放量已经凸显出来了。据透露,在这一方面,目前,京津冀三地在推动协同立法。
“惩罚是一个比较末端的处理,从源头促进非道路移动机械规范、达标排放,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向。“张乙铭告诉记者,近年来首都机场基本上把能换新能源非道路作业车辆的都换上了新能源,而有的业态因为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换成新能源的,就必须规范达标排放。“减排是第一要务,生态环境部门做得很多举措,最终目的就是减排。”张乙铭强调。
英国外交大臣称“自由世界”合力帮助确保台湾有防卫能力十分重要,中方对此有何回应?外交部回应
忠利集团拟收购中意财险51%股权,首家合资财险公司有望“合转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