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心中的“双减”

xiaofeng
「西街观察」心中的“双减”

因为家长与老师教育理念不合,一则有关转学的新闻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在贵州,一所当地“顶流”小学的一名家长反对教师给孩子布置过多书面作业,与教师发生冲突,结果遭全班共39名家长中的37名家长联名“请愿”,要求这名家长的7岁孩子转学。

「西街观察」心中的“双减”
(图侵删)

仔细复盘事情的前因后果,其实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家长和班主任之间冲突导致的事件。家长希望能让孩子快乐成长,并通过自己所认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不过,这些理念和方式,常常表现为不希望孩子被批评,对集体活动不配合,排斥学校日常教学安排,希望孩子被“特殊”对待,可以自由选择作业。

整个事件并非班主任一人之过,从某种角度看,“个性”的家长似乎责任更大,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却希望孩子以任性的方式自我选择性学习。

家长不“鸡娃”反被排挤,逼破7岁孩子转学……标题党利用“鸡娃”的字眼,在网络上片面地放大了矛盾,即一个反“鸡娃”的家长与传统家长群体的矛盾。

关于“鸡娃”的话题,总能大概率引爆网络,尤其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当口。随着教培“双减”新政落地,学科类培训和机构融资等行为被严厉打击,教培行业转凉,但不少家长的心还在翻腾。

在过往漫长的教育实践中,成为“鸡娃”的心路历程,既有父母自身对孩子成才的寄望,也有整个社会大环境对教育功能的无限神化。

即便是那些“鸡娃”的家长,也未必是这种模式的天生追随者。他们有的身体力行,有的跃跃欲试,有的欲拒还迎,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挣扎转变。

以中考、高考为转折点,读书改变命运依然得到普遍的认同。从中考划出截然不同的两条轨道,在回旋空间有限、社会对职业教育评价不高的情况下,多数家长依旧信仰传统的升学之路。

“个性”的家长是少数,沉默才是大多数。家长是促使“双减”落地生根的重要力量,但家长们所面临的“双减”生态的困境,也源自全社会所形成的固有的教育理念。

“双减”的心理建设,需要更多现实层面的配套建设。基础教育还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的问题,升学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竞技化、功利化,都需要在“双减”之中找到新的答案。

在严格监管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之后,仍然有一系列教育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做。比如,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学校办学改革,推进对于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家长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理念。

为何请愿书背后的是非曲直没有那么多人计较,可能大家只是要寻找一个情绪的出口,来盛放那些需要慢慢卸下的心中的负重。

北京商报评论员陶凤

朝阳区为何疫情风险级别定为高风险地区?北京卫健委回应

文化中国•团圆年|宁夏科技馆 推出萌娃“科普逛大集”春节活动

房地产投资的一些数据在8月份和9月份有一些下降,对经济增速的影响是多少?国家统计局回应

京东需要“罗永浩”,不只是6·18

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大赛黄河流域九省(区)决赛入围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在宁夏银川市举行

外卖销量5年来最高 早餐宵夜需求增长

十天三发成功,谷神星一号再入轨

增加10万短期用工 “双11”菜鸟将强化送货上门服务

辟谣:吉利与北汽并未洽谈股权收购事宜

元祖股份股东卓傲国际拟减持不超6%公司股份

黑猫说事|撞名新冠毒株后暴涨暴跌,奥密克戎币危险吗?

付临门涉备付金违规等三项违法行为 被央行罚款504万元

「西街观察」心中的“双减”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知音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